返回主站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

士林变频器|士林变频器(中国)服务商    

士林变频器、士林电机

新闻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姚经理
  • 电话:18520143666
站内搜索
 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工业控制领域未来工控机和PLC的发展趋势!
新闻中心
工业控制领域未来工控机和PLC的发展趋势!
发布时间:2025-10-20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6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在工业 4.0、智能制造、工业互联网等趋势的推动下,工业控制领域的核心设备 —— 工控机(IPC)和 PLC 正朝着融合化、智能化、开放化方向演进,同时各自保留核心优势,形成互补协同的发展格局。以下是两者的主要发展趋势:

一、PLC 的发展趋势:强化 “控制内核”,向智能化与开放性延伸

PLC 作为工业控制的 “神经中枢”,其核心竞争力仍是高可靠性、强实时性和精准控制能力,未来将在以下方向突破:

  1. 性能跃升:从 “逻辑控制” 到 “复杂多域控制”

    • 传统 PLC 以离散逻辑控制为主,未来将集成更强的处理能力(如采用多核处理器、FPGA 加速),支持运动控制(多轴同步)、机器视觉、高级过程控制(APC) 等复杂任务,实现 “逻辑 + 运动 + 过程” 一体化控制(例如在新能源装备、精密机床中,直接驱动多轴伺服并完成视觉定位闭环)。

    • 提升实时性至微秒级,满足高端制造(如半导体封装、3C 精密组装)对同步控制的极致需求。

  2. 智能化升级:嵌入 AI 与边缘计算能力

    • 集成边缘计算功能,支持在 PLC 本地运行轻量化 AI 算法(如设备故障预测、负载自适应调节),减少对云端或上位机的依赖,实现 “控制 + 决策” 本地化(例如通过电流、振动数据实时判断电机健康状态,提前触发维护)。

    • 引入自诊断、自恢复功能,通过分析历史故障数据优化控制策略,提升系统容错能力。

  3. 开放性与互联能力强化

    • 打破封闭协议壁垒,原生支持OPC UA、MQTT、TSN(时间敏感网络) 等标准化通信协议,无缝对接工业互联网平台、MES/ERP 系统,实现数据双向流动(例如 PLC 直接将生产数据上传至云端,同时接收远程调度指令)。

    • 支持模块化扩展(如 5G 通信模块、AI 加速卡),适应柔性生产线的快速重构需求。

  4. 小型化与低成本化,下沉至边缘场景

    • 针对中小设备(如物流分拣机、小型包装机),推出低成本、紧凑型 PLC,集成更多 I/O 接口和基础通信功能,替代传统继电器和简易控制器,降低自动化门槛。

二、工控机的发展趋势:从 “上位监控” 到 “边缘智能中枢”

工控机作为工业场景的 “通用计算平台”,正从传统的人机交互(HMI)、数据采集角色,升级为边缘层的智能控制与数据处理核心,趋势包括:

  1. 硬件架构革新:适应工业级严苛环境

    • 采用无风扇设计、宽温部件、抗振动结构,提升在极端环境(如高温车间、户外风电 / 光伏场站)的可靠性,缩小与 PLC 在工业适应性上的差距。

    • 引入异构计算架构(CPU+GPU/TPU),强化对图像识别、深度学习等算力密集型任务的支持(例如在机器视觉检测中,直接完成图像采集、分析与控制指令输出)。

  2. 软件生态开放化:兼容多系统与开发工具

    • 突破传统 Windows 系统限制,支持Linux 实时内核、VxWorks 等嵌入式系统,结合容器化技术(如 Docker),实现工业软件的快速部署与更新(例如在同一台工控机上运行 HMI、数据分析、AI 模型,且各模块独立升级)。

    • 提供标准化开发接口(如 Python、C++ SDK),降低第三方软件集成难度,方便用户自定义复杂控制算法。

  3. 承担 “边缘网关 + 控制” 双重角色

    • 作为边缘节点,同时具备数据汇聚(对接 PLC、传感器、机器人)、本地分析(如生产节拍优化、能耗分析)、边缘控制(协调多设备联动) 功能,减少云端数据传输压力,实现 “近场决策”(例如在智能工厂中,工控机实时分析多条产线数据,动态调整各 PLC 的运行参数)。

    • 支持工业协议转换(如将 Modbus 转换为 OPC UA),成为不同设备、系统间的 “翻译官”。

  4. 与 IT 技术深度融合:云边协同与远程运维

    • 内置云连接功能,支持与 AWS IoT、Azure、工业互联网平台(如树根互联、海尔卡奥斯)直连,实现远程监控、程序更新和故障诊断(例如通过云端下发控制算法,由工控机在本地执行并反馈结果)。

    • 集成 cybersecurity(网络安全)模块,通过加密通信、访问权限管理,抵御工业网络攻击。

三、核心趋势:PLC 与工控机的 “融合与协同”

未来两者并非替代关系,而是通过功能交叉融合形成更高效的工业控制体系:

  1. “PLC + 工控机” 协同架构成为主流:PLC 专注底层实时控制(如设备动作、闭环调节),工控机负责上层智能决策(如数据分析、全局优化),通过高速通信(TSN)实现毫秒级数据交互,构建 “控制 - 感知 - 决策” 闭环。

  2. 混合型设备涌现:部分厂商推出 “边缘 PLC” 或 “智能工控机”,兼具 PLC 的实时控制能力和工控机的开放计算能力(例如西门子 SIMATIC S7-1200/1500 系列 PLC 已集成边缘计算功能;研华、控创等厂商的工控机支持 PLCopen 标准,可直接运行梯形图程序)。

  3. 统一开发平台:通过标准化编程环境(如基于 IEC 61131-3 和 C/C++ 混合编程),实现对 PLC 和工控机的统一配置与调试,降低工程师的学习和使用成本。

总结

PLC 将持续巩固 “实时控制核心” 地位,向智能化、开放化扩展;工控机将升级为 “边缘智能中枢”,强化算力与互联能力。两者最终通过融合与协同,支撑工业自动化向更柔性、更智能、更互联的方向发展,为智能制造、绿色工厂、工业互联网等场景提供核心硬件支撑。

收缩
  • QQ咨询

  • 电话咨询

  • 18520143666
  • 添加微信客服